电力监控仪表在智能电网用户端应用与市场前景分析
智能配电系统就是把众多带通信接口的控制设备和仪表与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集中数据采集、处理、监控、分析、调度等智能化管理。
系统一般采用三层网络分布结构,即站控管理层、网络通讯层、现场设备层,如图1所示。
图1 用户端智能配电系统
站控层由系统软件与硬件设备,如工业计算机、打印机、UPS电源等组成。通讯层由服务器、通信网关、人机界面等组成。现场设备层由保护装置、电器开关与控制设备、电力监控仪表等组成。仪表既肩负采集数据的重任,同时也是执行后台控制命令的终端元件之一。
电力监控仪表作为断路器的二次元件,在不同的应用场合配置也不一样。见图2。
图2 断路器与电力仪表配置应用
(1)断路器与监控仪表配置,可测量各种电参数、分析谐波、计量电能,通过I/O模块,采集断路器分合和报警状态,并可控制断路器合分闸。可大大减少电气故障。
(2)断路器与保护仪表(马达控制器)配置,加上接触器,则有测量电参数及过载保护、不平衡保护、堵转保护等功能。确保马达正常运行,提高生产效率。
(3)断路器与安全仪表(剩余电流火灾监控仪表)配置,可监测回路漏电流,若达到设置值时,报警输出。经消防处确认后,可通过指令,使断路器脱扣,防止发生短路引起的电气火灾事故。
(4)断路器与电能管理仪表配置,可对电能进行分项计量,使用能按空调、动力、照明、特殊用电分项统计,方便分析高耗原因,提出降耗措施。
当然,上述几项配置需求,也可用一块仪表同时实现电力监控、电能管理、电气安全的功能,从而减少仪表数量,方便用户选型,节省投资。
3 市场前景分析
电力监控仪表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市场前景与下列因素有关:(1)用户端的电力配电系统智能化需求及智能电网的推进;(2)工矿企业与建筑楼宇的节能减排;(3)新能源、新行业的发展需求;等等。
3.1用户端的电力配电系统智能化需求及智能电网的推进
目前,电的生产、传输及高端用户,如电信、银行、石化等大用户配电正在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随着智能电网的推进,电的生产、传输与使用将信息互通,智能电力仪表将是各个电网环节的信息"传感器",使智能电网下的电器设备信息"物物相联"。因此,电力监控仪表也将随用户端配电智能化的普级而市场容量逐步扩大。
3.2 工矿企业与建筑楼宇的节能减排
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地方政府,把节能减排作为重点工作之一进行推进与落实。要求高能耗企业通过建立能源管理体系,采取降耗技术与措施,提高用能效率。为此,工矿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政府机关和大型公建实施能耗监测(见建科[2008]114号文),电能作为最主要的能源,用户端用能大户都应建立电能计量体系。因此,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智能电力仪表将随节能政策的推进而增加。
3.3新能源、新行业的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核电、水电、光能、风能等新能源的需求逐步扩大,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新能源的发展,也给电力仪表带来了发展机遇。以光伏电站为例,需汇流箱多路直流检测装置,直流多功能电表,谐波表等多种仪表。1个10MW光伏电站安装的各类电力监控仪表在1200台左右。
随着社会进步,对人生命安全的保障也越来越重视,为了安全用电,国家发布了多项设计规范,如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等,规定对剧院、商场、展览馆、医院、电信楼、广播台、高层建筑等人员密集或重要场所要加装剩余电流式火灾监控装置,防止漏电引起的火灾。另外,GB50333-200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设计规范》规定,县级二甲以上医院洁净手术部选用IT配电系统供电时,须加装绝缘监测仪表,确保病员人生安全,目前市场基本由德国本德尔垄断,尽管规范要求加装,由于价格昂贵,尚不能普及。但随着国产产品推出,打破垄断,价格下降,以及医疗卫生的普及,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因此,电力仪表在新能源,新行业也有很大需求。
4 主要存在问题
由于电力仪表主要应用于用户端配电系统中,客户和行业均比较分散,影响其发展前景的主要是产品标准和质量问题。
4.1 标准问题
若电力仪表用来作电参量的测量,产品应符合GB/T22264-2008《安装式数字显示电测量仪表》标准,若用于低压马达的控制与保护,则应符合JB/T10736-2007《低压电动机保护器》标准,并取CCC认证;若用于作漏电流继电器,则应符合GB/T22387-2008《剩余电流动作继电器》;若用作电气火灾探测器,则应符合GB14287.2-2005《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当然,用户有时还需要若干功能组合的产品,因此需要厂家具
- 分布式电压接线异常在线检测方法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02-02)
-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测试技巧(08-13)
- 新一代智能计量仪表详解(09-23)
- 利用SoC电表计量芯片提升电表设计(08-20)
- 基于Kinetis微控制器的三相电表设计(11-10)
- 我国应如何在世界智能仪表市场赢得商机(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