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应用设计 > 消费类电子 > 有线电视数字转换 突破瓶颈需抓细节

有线电视数字转换 突破瓶颈需抓细节

时间:08-29 来源:中电网 点击:
几年前,机顶盒开始进入一部分人的家庭,使他们感受到数字电视带来的更多精彩。随着相机、摄像机等产品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拥有巨大用户基数的广播电视产业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提上日程。

前天,根据易观国际产业数据库发布的《中国DTV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2季度,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规模已经达到5370万户。在此之前,美国已经全面完成数字电视的转化工作,而我国还需要加大关于数字电视整转的工作。

数字化转换好处多

目前,我国播出的电视信号可分为如下几类:传统的有线电视模拟信号和无线电视模拟信号以及有线数字电视信号和地面数字电视信号。对于有线模拟信号和无线模拟信号,目前,一般的电视机都可以接收。而有线数字电视信号,目前大部分只能通过运营商发放的机顶盒进行转换后才能播出。

用户在安装了机顶盒之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收到的频道数量大大增加了,其次是图像的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实当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之后,所带来的许多好处是用户无法感知的。

在过去,电视节目通过模拟信号传输,容易产生信号的衰减,影响图像的清晰度。用户通过机顶盒收看数字电视,节目的信号被转化成"0"和"1"这些数字,把这些数字压缩到压缩包里进行传输,这样图像的质量基本不会衰减。除此之外,传输的效率大大增加,可以节约不少成本,比如,用模拟信号传输时传输1路,用数字信号就可以传输6路,节省了空间,同等容量下显然可传输更多信息。

另外,数字电视可以将服务领域拓宽。数字电视不仅可以提供节目、提供公共服务,还可以提供电子节目指南、天气预报等多种信息服务,提供个性化服务,使广播电视与其它资讯服务融合,拓宽了广播影视的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使广播影视从单纯依靠广告,向既依靠广告、又依靠收视费等多种盈利模式转变。

数字电视的另一大优势便是安全。采用数字技术后,通过数字机顶盒可以对每一套节目和每一个用户进行管理,不仅提高了管理水平,还从根本上解决了非法插播问题,是保证有线电视网络安全的根本之策。

对于未来发展的浅见

有线电视整体转换就是从模拟向数字转换的必要措施,宏观的看,正如上文所提到,有线电视的频道资源有限,如不采取方式解决有限的资源问题,广播电视产业将很难继续发展,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后,数字信号传输,或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并行传输都比过去的单一模拟信号传输节省空间。

但是,从易观国际产业数据库发布的《中国DTV市场季度监测》数据中可以看出,第二季度我国新增有线数字电视用户为384万户,与去年同期623万户的增量相比下滑了38.4%。据悉,当前数字化整改区域已从城区向郊区和农村扩散,资金、政策和执行力等方面问题将加大有线电视数字化整改的困难。

为解决资金问题,企业可以尝试统一机顶盒的标准,各厂商生产相同的机顶盒,或者拥有相同的接口等,这样可以节省后期维护的成本。我国目前的有线网络没有实现统一,CA系统也五花八门,乍一看是一片繁荣景象,客观上已经为机顶盒的规模化生产制造出许多障碍。像目前这样,在同一地区网络采用多种机顶盒,必然会影响厂家的规模化生产。

另外,在今年春天的CCBN主题报告会上,广电总局王效杰明确地表示,今年有线电视的重点就是抓服务、抓细节。其中就包括优化遥控器设计以及相关产品的设计,企业要让人们用的舒服,用的舒心,用的放心。在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过程中,厂商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包括目前国内用户抱怨最多的遥控器,在设计上一定要简化,方便用户操作。只有这样,用户才不会排斥这些"娱乐设施"。电视本是为大家提供休闲娱乐的工具,假如还要为其花功夫学习,想必很多用户都不会接受。笔者分析,目前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与这一点有关。在数字化整改区域从城区向郊区和农村扩散之时,由于用户文化素质的下降,用户对电视操作简易性的要求便愈加强烈。为此,企业应想尽一切办法,抓服务和细节。

另外,笔者在和某些业内人士讨论时,得出一个结论--应鼓励数字一体机的发展。按照经济学原理,产品设计需考虑历史,电视机的历史发展,一直遵从尽可能一体化原则,因为功能的硬件分离,总会给用户带来"额外支出"心理,并实际增加了用户学习成本和空间成本。所以一体机很可能成为数字电视的一大趋势。

篇后语

有线数字电视的数字化整转是历史的大趋势,美国已经完成了他们的数字化整转。而中国目前有线电视的数字化整转正面临一些窘境,曾经2015年停止模拟电视播出的宏伟目标面对实际情况则有可能延迟。5000万用户量是一道坎吗?笔者认为,真正的瓶颈在于我们忽略了数字电视发展的诸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也许当我们完善了这些细节之后,有线数字电视的用户量将得到飞速增长。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