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应用设计 > 消费类电子 > 更小更贴心 袖珍投影机引领新风尚

更小更贴心 袖珍投影机引领新风尚

时间:01-20 来源:投影时代网 点击:

势明显

我们知道,投影机有这么三大部件--显示芯片、光源和光学引擎,其中的显示芯片尤为重要。传统的投影显示芯片主要采用LCD、DLP和LCOS等三大技术,而微投影技术则主要包括MEMS微机械式微投、HTPSLCD、DLP和LCoS等,而其中最常见的还是后三大显示技术。

和传统的LCD显像不同,HTPSLCD主要采用白光光源通过三色色采空间合成的成像机制,光机系统也相对简单、成本较低,投影机的光源则采用了成本相对较低的单片式白光单色光源为主。其主要的开发商是日系的爱普生和日立,不过这种微投技术的缺憾在于芯片响应速度较慢,需采用三片显示新品系统,也就使得体积较大,另外受到了微加工工艺的限制,其在进一步缩小尺寸的同时要提高分辨率也比较困难,这也限制了其中微投影上的利用。

LCoS反射微投影技术则采用了单芯片式设计,旨在降低功耗和成本,而这种微显示芯片及其驱动的功耗也是最低的,不过相对于三色色彩分时,其光效率比较低。其光源系统设计和芯片驱动设计简单,成本易控,而且对液晶响应速度的要求也较低,这也是该技术的优势所在。日本的JVC便是LCOS微投技术的主要开发商,另外,奇景光电与3M联合推出的LCOS微投影技术解决方案也备受关注。

DLP微投技术则采用红绿蓝三色色彩分时成像机制,能在消除扫描影像缺陷的同时,配合红绿蓝三色的LED光源实现最佳的显示效果,而高速的DLP像素灰度调制结合LED光源三色分时,也能够实现较高的光效率和成像效果,其不足之处则是技术复杂导致成本偏高、知识产权不够明晰,成不不易控制。

不过,得益于其简洁的光路设计,DLP微投技术已经在袖珍便携投影领域取得较明显的优势地位,不论是之前的经典袖珍机东芝TDP-FF1A、三菱PK-20、三星SP-P310ME,还是近期火热登场的联想M300和奥图码PK-101,这些实现产量化的微型投影无不应用DLP微显示技术。作为DLP技术拥有者,德州仪器当然不会放弃这样扩大战果的机会。

更加时尚方便的微型投影时代

11月初,德州仪器宣布,他们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这种微型投影的专用芯片,包括专门为嵌入式设备而开发DPP1500芯片(主要应用于笔记本、手机、以及其他手持设备上)和主要应用于超便携投影的DDP1505(刚刚上市的联想M300和奥图码PK-101就应用了该芯片),它们拥有数以万计的象素单元(开口率超过92%)来实现投影,并且转换速度都低于20微秒,还使用DarkChip技术,可以实现更真实的对比度效果,更可以显示广阔的色域,能够更好的配合LED光源。

德州仪器业务经理Frank J.Moizio先生这样说道,"DLP微型投影芯片投入批量生产,是改造和提高移动设备内容的一大进步",德仪这样的动作无疑将会促使微型投影时代以更快的速度到来,也将进一步确定DLP微显示技术在袖珍投影上优势地位。

LED光源成熟使得袖珍投影可期

LED的英文全程是 Light Emitting Diode,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发光二极管。笔者在学校里就主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通俗些讲,LED就是在PN结中注入的载流子,少数载流子与多数载流子复合后,释放出能量,表现以光的形式,从而实现电致发光。

LED显著的特色就是光电转换效率高、彩色饱和度高、体积小、耐震动、耐冲击、不含有毒物质、低压供电、对人体安全、寿命超长等,在日常的生活主要应用于防雾照明、指示灯等方面。目前,传统的投影均采用UHE、UHP等灯泡,它们拥有较高的光效率和亮度,但却不利于系统散热,而且其寿命还比较短。

如果投影机应用了LED光源,那将有怎样的优势呢?首先LED光源的应用,可以为投影机机身小型化开辟了新的道路,由于LED光源体积小,非常适合研发更为小巧的投影机部件,使得投影产品更加便携化;而且,LED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冷光源,工作过程不会像传统投影灯泡那样产生大量的热量,非常有利于投影产品的散热,更容易控制噪声;LED光源寿命长,这也就意味着投影机再不用像之前那样频繁更换灯泡,增加后期使用成本了;LED光源的应用,可以使得灯泡的色域要比传统的要宽,使得投影产品的色彩再现范围进一步增大。

东芝TDP-FF1A微型投影机

在03年五月举行的SID年会上,首款应用了LED光源的投影机出现在世人面前,不过那还是概念产品。到了06年1月,东芝公司推出了日后成为经典袖珍投影的TDP-FF1A,这才标志着LED光源在投影机上的应用进入实战阶段。同年6月的SID讨论会上,还出现了大量的LED光源论文,这不但显示出LED光源在投影上的应用已经被广大业内人士认可,更使得LED日后的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

不过,LED光源较之传统的投影灯泡还具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