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的尴尬,薄利多销会持续多久
对于中国数位企业来说,似乎只有两件事是重要的:规模与速度。中国企业数位化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如果少了政府扶植,似乎也就无法持续生存...
最近,我花了一周的时间参访中国的公司,试着尽量学习这个国家的数位转型与趋势。我猜想中国和西方观察数位化的方式之间应该存在许多差异。确实如此。
我参观了像滴滴出行(Didi Chuxing)这样的大企业(它是Uber在中国的竞争对手,上周还获得了Apple在中国的第一笔投资--10亿美元),以及一些中等规模的公司与新创业者,我发现对于中国数位企业高层主管来说,只有两件事是重要的:规模与速度。除此以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简言之,他们想要真的做大、真的求快。
从文化方面来看,我们可以把它比喻为中国的"围棋"比赛。相较于西方世界复杂的西洋棋,围棋是一种直接攻占领域的游戏,最终控制大多数地盘的玩家获胜。当今中国的数位疆域就像是一盘围棋比赛一样。
规模和速度让中国的这场竞赛更生动有趣。然而,在攻占空间的竞赛过程中,许多传统的业务项目却被牺牲了,如营收、利润以及谨慎营运等。低廉的资金、大量的有机成长以及友善的政府政策,都隐藏着各种营运问题。
遗憾的是,这不仅发生在中国的企业。许多西方"独角兽"(指市值10亿美元以上未上市的私人企业)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优先扩展规模,营收与利润放两旁。Facebook与Google都已惊人地展现如何进行这样的业务途径。
但是,这也会发生例外。例如Snapchat、Twitter和LinkedIn等公司都扩张了规模,但还在为建立稳定的业务苦苦挣扎中。其他还有许多公司都以失败告终,有的则是即将失败。
事实上,西方数位企业记取了失败的教训。大家应该都还记得19世纪末的达康公司(dot.com)及其后的泡沬化。即使没法记得那么久远的事,那么发生在2007-2009年间的金融危机应该还记忆犹新吧!如今,西方科技投资业者已经开始更密切地关注可持续性的业务模式了(感谢老天!)。
相形之下,中国企业只知道成长和成功。中国不曾经历过dot.com泡沫化以及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成长态势有增无减。因此,中国企业并不害怕失败,因为他们从来不曾遭受过那种痛。这对创新来说是绝无仅有的好机会,而且,无疑地,大规模的创新将来自今日的中国;然而,这却可能招致经济鲁莽行事的风险。
"角色典范"(role model)一点也帮不上忙。在中国,成功的数位巨擘带来了深远影响。例如,阿里巴巴(Alibaba)及其创办人马云(Jack Ma)在中国备受尊崇,这从我拜访该公司位于杭州总部时更是显而易见。
无疑地,阿里巴巴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它完全彰显了中国企业渴望达到的速度和规模。该公司透过提供几乎是免费的优质服务而实现成长。它让买家或卖家在其淘宝网(Taobao)上免费进行交易或展开业务,顺利打败了eBay。毕竟,免费的服务让人难以竞争。即使时至今日,阿里巴巴仍然只赚很少的钱--以其各不同市场所销售的货物与服务等整体交易量来看,最近一季销售额达到了1,130亿美元,但营收仅约37亿美元,而亚马逊(Amazon)与Google的营收分别达到了290亿美元与180亿美元。
我所接触到的中国企业与企业家都以阿里巴巴作为成功的典范。阿里巴巴规模大、速度快,也具有获利能力。但问题是,它是唯一因为规模大而获利的企业。阿里巴巴、腾讯(Tencent)和百度(Baidu)这所谓"B-A-T"的中国三大数位巨擘都是围棋比赛中的赢家。规模效益至关重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大。BAT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他们能承担庞大交易量而微薄的利润,或是由于他们能以某项付费服务来补贴免费的服务项目。然而,随着中国消费者越来越习于极低的价格、免费的服务以及大量的折扣,让其他的业者越来越难以与其竞争。
但这种情况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是不是?
我想在此呼吁西方数位市场扭转这种情况,并期待中国也能同样逐渐改变。然而,相较于西方世界,中国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政府正毫不掩饰地直接斥资投入商业领域。
在我最近参访中国期间,我听到许多有关当地、地区和中央政府补贴劳动力、租金以及提供低廉贷款业务的案例。但我所参访的公司中却很少有获利的。这一点可能会让人感到十分困惑。但只要政府持续扶植这些公司,他们就会一直生存下去。
然而,这种无忧无虑的商业氛围,加上吸引人的补贴制度,以及漫不经心的业务基础,其实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组合。确实,中国数位化成长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如果没有源源不绝的政府投入,似乎也就无法持续生存。
- 中移动将推自有手机操作系统(11-17)
- 2009年世界互联网项目报告出炉(01-01)
- 下一代iPhone将支持高速互联网(02-22)
- 博通加速冲击可穿戴设备市场,嵌入式设备互联网无线连接(WICED)产品首先试水(08-02)
- 极域:为中小学课堂引入专有“教室云”(10-30)
- 诺基亚公司副总裁兼核心网业务首席技术官林仰孟主题演讲 (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