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N与其他承载网各有侧重
在本届北京通信展上,人们在关注移动互联网的同时,也对移动数据流量猛增给网络带来的冲击予以了充分关注。本次展会上,有诸多厂商推出了PTN的解决方案。虽然PTN在结束了技术路线的选择之后,又面临标准之争,但呼啸而来的数据业务让PTN的建设刻不容缓。那么,在诸多的承载网解决方案中,PTN和这些方案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分别就PTN与MSTP、与WDM/OTN以及与城域以太网的关系加以分析。
PTN与MSTP
在2G时代,SDH/MSTP为移动业务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传输,并已形成庞大的网络规模。在3G/LTE发展起来之后,引入PTN建网时,如何处理与现有MSTP网络的关系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综合考虑网络规划复杂度、建设成本及运维成本等多方面因素,我们推荐采用PTN新建平面的模式,与原有MSTP平面相互独立。
这种方案虽然在初期新建PTN网络时投资较大,但优点也很明显。一方面原有2G业务继续通过MSTP承载,在3G建设阶段避免业务调整对2G业务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地保障3G基站的业务发展以及后续数据业务的带宽需求,并能很好地支持将来移动网络向LTE的演进。这样不仅移动回传网结构清晰,也为长期规划、管理和维护提供了方便。当然,作为补充解决方案,在局部区域也可根据现网MSTP资源的富余情况,考虑PTN与MSTP混合组网。根据原有MSTP网络接入或汇聚层的带宽压力选择在某一层次率先引入PTN设备,不仅可满足跨域调度需求,同时运营商还能以较小的成本投入,为PTN网络的规划及运维管理积累经验。
总之,2G网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为运营商带来可观的利润,这就决定了MSTP将与PTN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共存,共同维护。长期来看,当移动通信网络全面IP化之后,MSTP终将为PTN所替代。之后可作为PTN的有效补充,为带宽需求不高,但是安全性和私密性要求较高的客户提供专线接入,同时兼顾覆盖PTN暂时无法到达的区域。
PTN与WDM/OTN
IP over WDM/OTN网络基于波长或ODUk交换内核实现大颗粒业务的灵活调度与保护。在城域网建设中,IP over WDM/OTN适合应用在核心层,为核心网元提供大颗粒业务的组网、调度及保护。在移动回传业务承载中,在大型城域网中,可采用PTN+WDM/OTN的组网模式。接入/汇聚层采用PTN组网,向上通过IP over WDM/OTN将业务调度至所属无线网络控制器(RNC)机房的PTN核心落地层。与PTN配合组网极大地简化了核心层节点与汇聚层骨干节点间的网络组建。一方面在业务归属调整时可方便地实现业务灵活调度,另一方面核心层节点只与所属RNC机房相连,避免了纯PTN组网中,因某节点业务容量升级而引起的环路上所有节点设备必须同时升级的情况,节省了网络投资。
PTN与城域以太网
在城域网规划建设中,根据所承载业务性质的不同,一般采用相对独立的建网思路,即分别建设移动回传网高价值平面和宽带用户接入网低价值平面两个平面。PTN以承载移动回传业务及集团大客户等高价值业务为主;而公众宽带上网及普通大客户等低价值业务,则可通过无源光网络(PON)接入,继而通过城域以太网与业务控制层(BRAS或SR)对接。两个平面不考虑融合,完全独立,互不干涉。采取这样的策略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互联网业务和移动回传等重要业务,可规划性不同,可靠性要求也不同,共平面承载将大大增加网络复杂性;而互联网业务所需带宽一般远大于移动回传业务,如果融合将导致城域网接入设备需要采用大容量、高可靠性技术,也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
宽带业务调整较为频繁,与移动回传业务共平面传输有可能会影响移动业务的稳定性。如果顾及移动业务的稳定性,又不利于快速响应宽带业务的发展需求,两者存在矛盾。共平面承载开放的互联网业务及移动回传等重要业务,不可避免地存在网络安全风险。
- PTN光传送网络的新转折(01-07)
- 浙江电信携手烽火共建杭嘉湖波分工程(01-16)
- OTN时代将至 传送网走向统一化(05-25)
- 光通信:创新技术革新仍需时间去磨砺(06-09)
- 站在机遇关口的光通信创新(06-09)
- 三专家解读重组对光通信的机遇与挑战(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