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国云科技与微软建立“云+端”的全面云计算合作

国云科技与微软建立“云+端”的全面云计算合作

时间:01-16 来源:科技资讯网 点击:

,使用了企业版本的Windows2008R2的操作系统,其目的在于便捷的构架出Hyper-V2.0新特性Live-migration的功能,即:在线进行虚拟服务器的迁移和进行虚拟服务器容灾,通过Live-Migration功能,当6台实体宿主服务器中的一台或多台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Live-Migration功能,将出现问题的实体宿主服务器上的虚拟服务器通过在线迁移的功能,迁移到其他的实体宿主服务器上,能够将问题发生后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同时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对部署和构建的虚拟服务器实时管理控制,在利用Hyper-V构建出虚拟服务器的同时,部署SystemCenter服务器组,通过部署SystemCenter中的SCCM,SCOM,SCVMM以及DPM,以确保动态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组的安全稳定,及高可用性。

为充分体现和展示"国云端+微软私有云"与企业内部应用服务结合所能带来的优势,构架虚拟桌面端接入技术是私有云客户端接入的一个很好展现。VDI技术采用了虚拟桌面的先进技术理论,通过在服务器上构建出虚拟的桌面端,以应对未来企业或公司内部日益扩展所涉及到的客户端的种类的不同所考虑。

客户端依托国云科技自主核心的云终端设备,通过固化系统的瘦客户端接入,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台式电脑,也可以是移动办公的笔记本用户,VDI能够给以上不同的用户带来相同的体验。

在部署架构中可以看到通过实体宿主服务器的依托和存储的结合,可以创建出多个虚拟服务器,用来构建出生产系统和管理系统的服务器,通过SystemCenter管理服务器组的协助,可以进行管理服务器资源池的内部服务器管理,从而达到更好的对生产系统的虚拟机(包含虚拟服务器和虚拟桌面端)进行管理和资源分配,从而达到企业内部TCO均衡。

同时自助服务门户为云计算平台用户提供了一个管理他们的IT需求的方式,也使得云计算平台的管理员们能够以集中式的方式来管理器物理资源,包括服务器、网络等硬件。这大大简化了IT资源的管理流程,从IT管理员到普通用户,花费在IT管理上的时间都大大降低。自助服务门户提供了一个基于Web的用户接口来管理虚拟机,通过使用这一门户,云计算平台的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申请相关服务,如申请需要使用的虚拟机,配置虚拟机的相关参数,在短短数分钟的时间内即可完成虚拟环境的准备,大大缩短了过去要在环境搭建上花费的时间。

国云拥有自接入端至云服务端的全线云设备产品。涵盖云码头的接入端设备产品、云安全的服务端设备、云存储硬件设备,通过与国云软件产品的衔接,在充分利用微软私有云所提供的独有服务平台之上推动国云科技构建了其属于自身的IAAS、PAAS、SAAS和"X"AAS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国云科技通过把传统的服务模式和云计算思想结合;建立了云外包服务,一是通过各类XaaS服务来外包客户非核心业务,通过按需租赁的服务模式来降低客户企业运行成本;二是通过国云平台上众多专业领域不同合作伙伴的知识聚集,形成众包模式。即只需客户聚焦于自身业务发展呢,其他事务的任意需求只需委托给国云即可高质量交付,国云能够在众包平台上提供所需相匹配资源来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交付。

借助国云科技拥有的熟悉的云计算产业相关各主流厂商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专业团队为客户提供迁移原有传统应用至云平台的能力,并能提供各类硬件设备与软件应用产品在云平台平稳运行的专业测试服务并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业务应用开发的能力外,还具备主流套装软件在云平台上实施和运维的能力。

国云科技拥有自主研发中立的云计算平台,可平稳挂接各国际主流厂商的云计算产品和服务,充分提高云与云之间的互操作性,并能实现云融合,从底层直接管控各类厂商云方案,支持企业混合云计算厂商的服务策略,特别是能够针对各家云计算产品和服务优势特点为客户提供整合方案。

作为微软的合作伙伴,国云科技在很多技术领域和微软有着深入的合作经历,通过使用微软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可以让用户使用最熟悉的工具和语言,更方便、更可靠地构建、运行、迁移和扩展云业务与搭建各类云服务。随之而来的,将会使用户会更加得心应手地运营自己的业务,创新、协作、沟通、成本控制、运营管理。

获得的收益

众所周知,在一个企业级应用中,软件平台的功能、伸缩性、可靠性、扩展性、易用性,都是软件公司关心的、都是客户关心的重要内容。微软与国云科技如此宽广的合作,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了其服务的独特性。特别是微软云计算团队与国云科技团队之间开展的"定制化企业一站式云服务"支持计划,利用国云科技与微软现有的各类资源与解决方案,共同帮助客户保障IT系统长久保持高效的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