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手机银行的中国博弈

手机银行的中国博弈

时间:11-07 来源:IT经理世界 点击:

按照魏格拉板块原理,不同板块的碰撞正是产生富矿的地方。上一个十年,中国银行业与互联网亲密接触,将网上银行做得风生水起,不仅改变了银行持续数百年的运营形态,更诞生出招商银行这样,从储蓄所变身国际级银行的神话。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传感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玩家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期待自己能够引领下一个十年。而像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这样的先锋已经在手机上实现了诸多应用,从普通的手机查账、转账到创新的手机支付、取现、理财、公司财务管理……。

然而,电信运营商以及银联的介入,形成了对银行玩家们的有力竞争,导致手机银行发展趋势更加扑朔迷离。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手机银行交易规模达到243亿元,预计2013年该数字将达到1360亿元,年均增速将超过50%。显然,大家都不愿放弃这块大蛋糕,因此各方在业务主导权、运作模式等领域争执不断,延缓了手机银行在国内的"大跃进"。

目前来看,手机银行的运营主要包含两大部分:其一,在智能手机上通过WAP实现类似于网上银行的各项功能;其二,借助近程通信(NFC)技术实现用手机卡代替银行卡的支付功能。而牵涉其中产业链的要冲单位都已是相关领域的霸主--三大电信运营商的行业地位难以撼动;中国银联是金融交易清算系统独一无二的管理者;各大银行是所有金融业务的起点和归宿。霸主们各有筹码和打算,博弈在所难免。

放眼国外,在欧美,主要是运营商与第三方平台合作介入到手机银行业务;而在日本、韩国,运营商则是通过与银行的合作将手机银行做大。因此,运营商一直扮演着手机银行主导者的角色,这让国内的移动、联通和电信看到了希望。

一方面,中国移动高调入主浦发银行,基于NFC技术的SIM卡,以及用户在移动开立的账户,开展"手机钱包"小额支付,极力在北京、上海、广东等12个省市的便利店、公共交通系统推广。但毕竟在消费终端的POS机覆盖上,缺乏银行和银联的支持,始终难成气候。

另一方面,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则显得更加开放,积极与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银联通过对原有POS机改造,使其能够与联通和电信的专用SIM卡对接,实现手机现场支付落地;同时,与支付宝、财付通合作,探索WAP类网上支付的模式。可惜,两家起步较晚,用户基数不足,难以取得主导,只能期待合作分成。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银联在手机银行中的位置更为独特。其他各方可以涉及其中,瓜分市场,但把控消费渠道,有能力在业内统一标准的企业,只有银联一家。目前对于银联而言,运营商是目标一致的合作伙伴,可以通过它们扩大手机银行用户群,加上银行受其节制,正是大做文章的好机会。

今年年中,银联在手机银行领域的野心初现,宣布联合18家商业银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手机制造商等共同成立移动支付产业联盟,作为承上启下者,开始凸显其平台角色,期待作为平台商的利益。

此外,各商业银行作为一切金融业务的归宿点,在手机银行产业链中不可或缺,但其中大多数银行对于手机银行并不积极,其市场不过是电子银行的千分之一左右,加之银联和运营商两道收费关卡,银行也不得不担心未来能否从手机银行中获益。

即便有少数银行积极投身手机银行领域,也只能以自身的金融产品和少量的关系商户作为驱动力,缺乏强力的消费驱动迁移,就算能与运营商取得合作,也难以获得破局的动力。

由此可见,如今手机银行的市场中,运营商、银联和银行虽有合作,却难以形成做大行业的合力。归根到底,还是在利润分成模式上不能统一,难以很好地培养市场需求,引发行业的爆发式成长。

或许在未来能够出现一个"超级管理者"协调各方利益,像韩国那样,成立一个手机银行总品牌,向下分出手机支付、在线支付等不同子品牌,确定好各方在不同子品牌中的主导权和利润分成模式。那时,中国的手机银行才会开始真正的爆发。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