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揭秘中国第一个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

揭秘中国第一个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

时间:01-14 来源:计世网 点击:
东莞试水"云计算"

网络就是一切,季统凯深深地被这种新模式打动了。2008年6月,他开始带着自己的研究队伍,踏上了"云计算"的征途。

海量储存的压力

首先要做的是研究摸底,解决技术难点,这耗费了季统凯足足10个月。"云计算"平台的搭建,显然不像它的理论那么美好。世事难两全,用户使用时的简单方便,正是因为负担转嫁给了服务商。就像WebQQ,用户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也不需要把聊天记录和图片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上,这就意味着腾讯必须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布置好软件,而且要提供自己的存储空间来保存用户的聊天记录和图片。

当用户们的数据不再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上,而是统一存储到服务商的电脑上,技术层面将迎来巨大的压力。这就像给原本独立的千千万万个水池铺设了水道,让水流汇集到一起。得有多大的容器,才能装下这片水池汇成的茫茫大海?季统凯很清楚,要做"云计算",海量的存储将是一项最基础的投入。

"雨林木风"的"115网络U盘"

在他办公楼的对面,有个IT界的年轻怪才早就看到了这一点。27岁的赖霖枫,曾经以制作克隆版W indow s X P而成为众多电脑发烧友心中的英雄,他的真名远不如他的网名"雨林木风"那样大名鼎鼎。如今他掌舵的广东雨林木风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正在雄心勃勃地运作着一项"云计算"项目---"115网络U盘"。

2008年年底,赖霖枫携着做"云储存"的计划来到松山湖。2009年5月,"115网络U盘"正式推出,为用户提供免费存储服务。只要注册一个账号,用户就将获得8G的存储空间。用户可以将照片、视频等各种文件上传到网络U盘中,只需连接网络,就可以用任何一台电脑下载文件,避免了随身携带U盘的麻烦。

年轻的赖霖枫并不清楚"云计算"时代什么时候会到来。但他的头脑很清醒:"在这个紧急的时代,我们输不起慢的代价。"

中国第一个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

季统凯也深知这一点。2009年4月,季统凯团队开始购买服务器,搭建机房。9月,他主持的"云平台"搭建完成。东莞在"云计算"领域终于算是初出茅庐了。这个位于松山湖的"云平台",只有108台服务器,通过技术手段,最多可以创建1万台虚拟服务器,供1万家企业同时使用。

这108台服务器,每台的储容量是3T(个人用户常见的存储单位是G,1T = 1024G),一共相当于77000多张D V D光盘或者50万张CD光盘的容量。

这个数字看似惊人,但比起在"云计算"疆场上纵横驰骋的IT巨头们,季统凯的"云平台"就像蚂蚁一般毫不起眼。甚至有人怀疑,这么小的规模,更像是一个套取政府资助的项目。毕竟在"云计算"领域,Google已经布置上百万台服务器,亚马逊、IBM、微软、Y ahoo等也各自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

然而季统凯还是开创了中国第一:在外资的夹缝中,中国终于拥有了第一个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为此耗费的资金高达2亿。
"云"之隐忧

若"信息核电厂"爆炸怎么办?

当用户在任何一个地方使用季统凯的"云计算"服务时,数据将通过宽带,流过埋在松山湖青山绿水之下粗大的光纤,来到"云平台"的服务器上。而在用户的电脑上,将不留下任何痕迹。

一个新的技术难题无可回避地出现在季统凯面前:一切数据都在"云平台"的服务器上,如果"云平台"出故障了怎么办?用户的数据将何以找回?毕竟,那可能是企业的客户名单,可能是生产计划,或是来不及发出的私人信函。

异地存储

尼古拉斯·卡尔在《IT不再重要》一书中,将"云平台"比喻成"信息时代的核电厂",因为"云平台"有着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但万一这个核电厂爆炸了怎么办?会不会像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那样,一切不复存在?

年轻的赖霖枫遇到的质问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在雨林木风网站一篇关于"云计算"的文章下面,网友"云杉上的蝴蝶"发出了一连串问号:如果因为停电导致网络中断时,怎么使用那些"云计算"服务器呢?如果你的"云计算"服务供应商丢失了你的数据,你能进行索赔吗?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季统凯清楚地记得,IT巨头亚马逊就3次陷入了这样的困境。2008年7月,亚马逊面向企业推出的S3"云储存"业务出现故障,持续8个小时之久,依赖S3进行文件存储的公司因此蒙受损失。而在此前,亚马逊已经有过2次类似遭遇。

如果"云计算"时代到来,季统凯相信这种情况将大大减少。"以后‘云平台’越来越多时,可以实现异地存储,比如资料同时存在松山湖和北京的‘云平台’。如果松山湖的‘云平台’瘫痪了,资料可以从北京的‘云平台’调用。"

散热装置

在"云计算"时代到来之前,他能做到的,就是在技术上尽量避免故障的发生。容易导致故障的一个原因是,服务器在不间断使用的过程中,因为过热而"晕死"。要解决这个问题,散热装置是必需的,只是"云平台"的散热装置比普通家用电脑要强大得多。

不仅服务器内有微型风扇,季统凯的机房内还安装了两台大型工业空调。机房内温度被控制在19-22摄氏度之间,地板下也装了几台风扇。整个散热系统运行的成本,并不比服务器本身投入低。

加强机房的管理也是必要的,毕竟人为的冲击比硬件出错更难对付。季统凯安排工程师24小时轮流值班,访客若想进入机房,必须先按下第一道玻璃防盗门的门铃,扬起脸对着门顶的摄像头,确认身份后才能获准进入。如果密码门超时没有关闭,报警信息会同时出现在电脑和值班工程师的手机上。

季统凯想得更多,万一故障发生,他也有办法应对。他的团队通过技术手段,增强了"云计算"系统应对故障的能力。季统凯解释说,这个原理其实很简单,当整个"云计算"系统中的一台服务器或某些零件出故障时,系统就像交通警察,立刻把数据处理任务分发给其他服务器。为了防止意外故障,企业的资料会同时备份在几台服务器上,一台服务器出故障,并不会致使整个系统瘫痪,也不会导致资料丢失。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