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硬盘改变大世界 诺贝尔奖振奋存储业界
硬盘|0">硬盘的重要性无需多说。其实每年的
最近的一条新闻让存储业界异常兴奋:瑞典皇家科学院于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评价这项成就时表示:"今年的物理学奖授予用于读取硬盘数据的技术,得益于这项技术,硬盘在近年来迅速变得越来越小。"
"巨磁电阻"效应是核心
这两名科学家获奖的原因是先后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所谓"巨磁电阻"效应,是指磁性材料的电阻率在有外磁场作用时较之无外磁场作用时存在巨大变化的现象。根据这一效应开发的小型大容量计算机硬盘已得到广泛应用。得益于"巨磁电阻"效应这一重大发现,最近20多年来,我们开始能够在笔记本电脑、音乐播放器等所安装的越来越小的硬盘中存储海量信息。
通常说的硬盘也被称为磁盘,这是因为在硬盘中是利用磁介质来存储信息的。一般而言,在密封的硬盘内腔中有若干个磁盘片,磁盘片的每一面都被以转轴为轴心、以一定的磁密度为间隔划分成多个磁道,每个磁道又进而被划分为若干个扇区。磁盘片的每个磁盘面都相应有一个数据读出头。
简单地说,当数据读出头"扫描"过磁盘面的各个区域时,各个区域中记录的不同磁信号就被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的变化进而被表达为"0"和"1",成为所有信息的原始"译码"。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公报介绍说,另外一项发明于上世纪70年代的技术,即制造不同材料的超薄层的技术,使得人们有望制造出只有几个原子厚度的薄层结构。由于数据读出头是由多层不同材料薄膜构成的结构,因而只要在"巨磁电阻"效应依然起作用的尺度范围内,科学家未来将能够进一步缩小硬盘体积,提高硬盘容量。
存储将是信息化的坚实后盾
根据IDC的《数字宇宙膨胀:到2010年全球信息增长预测》报告,对未来的数据存储做了如下的介绍:2006年产生、获取和复制的数字信息总量为1288×1018个比特。用计算机用语来说,就是161EB或1610亿GB。这大约是有史以来出版的图书信息总量的300万倍。从2006年到2010年,数字宇宙的信息量将增长6倍多,从161EB增加到988EB。
在这份报告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几乎被数字信息淹没的世界,未来属于信息化,信息化依赖存储。
伴随着信息数字化的大潮,人们开始寻求不断缩小硬盘体积同时提高硬盘容量的技术。1988年,费尔和格林贝格尔各自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也就是说,非常弱小的磁性变化就能导致巨大电阻变化的特殊效应。
这一发现解决了制造大容量小硬盘最棘手的问题:当硬盘体积不断变小,容量却不断变大时,势必要求磁盘上每一个被划分出来的独立区域越来越小,这些区域所记录的磁信号也就越来越弱。借助"巨磁电阻"效应,人们才得以制造出更加灵敏的数据读出头,使越来越弱的磁信号依然能够被清晰读出,并且转换成清晰的电流变化。
1997年,第一个基于"巨磁电阻"效应的数据读出头问世,并很快引发了硬盘的"大容量、小型化"革命。如今,笔记本电脑、音乐播放器等各类数码电子产品中所装备的硬盘,基本上都应用了"巨磁电阻"效应,这一技术已然成为新的标准。
存储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诺贝尔奖的奖励必将振奋存储业界,促进存储技术的更快发展- MemoRight推GT系列128G高速SSD(03-24)
- 世界最薄 忆捷E301移动硬盘震撼耀市(03-29)
- 忆正MemoRight SSD 填补中国电脑空白(04-03)
- 史上最高读取速度!新款SATA II固态硬盘面世(04-10)
- 创见信息推出首款eSATA双接口外接式硬盘(04-19)
- 索尼新家用NAS设备带1.5T硬盘(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