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记者观察:IPv6带给中国的机会

记者观察:IPv6带给中国的机会

时间:04-09 来源:赛迪网 点击:

机遇和挑战往往是并存的,前景美好但道路曲折漫长。IPv6毕竟还是一个新兴的事物,还有一个相当长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相反,IPv4作为一个非常成熟的互联网协议,却在全球的民用和商用领域有着非常优秀的表现并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全球在IPv4上投入的金钱数以亿万计,因此,由IPv6一步取代当前的IPv4,既无必要也不可取,当前国际上主要对策是让IPv6的"岛屿"慢慢在IPv4的"海洋"中发展壮大,直到完全替代目前的IPv4网络。中国IPv6的发展模式也必然要同国际接轨。回顾IPv4发展的历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IPv6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应该也离不开下面这些原则:

  政府的长期支持以最先推动互联网在全球发展的美国为例,其政府长期支持Internet技术的研究达20多年之久,并且在Internet发展的许多关键时刻。例如:TCP/IP的实验网研究,NSFNET的建立,Internet的商业化等等方面,其正确决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以IPv4为基础的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政府付出的努力使得美国的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技术目前领先于世界其它任何国家,更重要的是已经产生了特别巨大的经济利益回报。

  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的高度重视纵观IPv4的发展历史,几乎初期的实验研究性示范网络,都建立在大学和研究单位。这样做的原因,除了因为大学和研究单位有最强的研究实力外,大学也是为社会培养网络及其应用人才的场所。另外,在支持Internet的研究过程中,给各研究单位创造出公平竞争、鼓励发展的政策环境也十分重要。

  开放的技术标准整个计算机业的发展历史似乎都证明,只有开放的标准和系统才具有最强的生命力,而Internet技术和标准从一开始就是开放的,也是公开的。它可以网聚所有人的智慧和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个人或单个的公司所无法比拟的。

  全球性的相互合作在Internet技术的发展历史中,无论是Internet技术研究本身,还是Internet的组织和管理,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协调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中国想脱离国际的大背景关起门来发展自己的网络和技术是完全行不通的,而且几年前就已经有了深刻的教训。中国的互联网研究者和应用者必须时刻保持和全球同行的密切合作,大家共同促进IPv6的研究和推广。

  坚持应用推进发展的原则与IP协议同时代发展的网络协议还有很多,但目前最成功的仍是IP协议,其中一个原因是其它的网络协议往往只有技术推动应用单向的过程,所以经常导致缺乏推动技术本身前进的动力。而IP协议与推动商业应用以后,商业应用的成功又反过来对这项协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投入了新的资金,所以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在Internet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IPv6的发展同样要遵循这一规律,才能不断获得新的活力。

  IPv6:下一代网络和通信的灵魂

  IPv6早已不能被称为一项"新技术",它诞生于90年代中期,互联网工程任务小组制定这一标准的目的,就是为了取代已经确立20年的IPv4标准。

  与互联网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其他技术概念相比,IPv6遇到的争议可以说是最少的,人们早已形成共识,那就是IPv6最终取代IPv4是大势所趋。几乎无限的地址容量当然是接纳IPv6最根本的理由。IPv4的32位地址方案最多可以容纳43亿潜在的网络地址,早期的地址分配又非常浪费,导致地址使用效率低下。而随着互联网应用类型日趋复杂,终端形式特别是移动终端更加多样化,全球独立IP地址的提供必将面临沉重的压力。根据IETF的估计,基于IPv4的地址资源将会在2005年枯竭,而IPv6的128位地址格式可以支持的IP地址数量为10亿的平方,这足以为地球上的每粒沙子都分配一个地址,从而彻底解决地址枯竭的问题。

  除此之外,IPv6还具备其他重要的优点,例如它支持规模更大的网络结构,改进了安全性和数据的完整性,具有自动配置、移动计算、数据组播和更有效的网络路由聚合等。应用IPv6后,互联网将变得更加简化,将能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质量。

在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领域,IPv6的遭遇可谓独一无二,它的优势如此明显,其取代IPv4的趋势又如板上钉钉一般确定无疑,可偏偏被长年累月藏在实验室里,迟迟得不到实际的应用。究其根源,最大的阻碍还在于它所要替代的对象-IPv4。尽管在地址容量和安全性方面存在诸多不足,IPv4毕竟将一个成熟的互联网架构支撑了20年之久。本质上说,IPv6是IPv4的延伸,但协议格式的变化导致两者的不兼容,因此要用一个纯IPv6网络替代今天构建在IPv4协议基础上的网络,必然是一个耗资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IT产业上、中、下游厂商的全方位参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