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研发问答 > 微波和射频技术 > RFIC设计学习交流 > 模拟IC的迷茫

模拟IC的迷茫

时间:10-02 整理:3721RD 点击:

我现在是研二,读的是集成电路工程,主要学模拟IC,艾伦和拉扎维的都看过几遍,感觉自己什么都知道,又感觉自己好多不会,就是没有重点,没有师兄带,全是靠自己,希望大神给点建议

实践出真知,找个单位实习去吧

学模拟要些天赋。即使学好了,模拟还有多少事情可以做,16nm后 要做到东西越来越少了。

你好 需要什么天赋,我还是挺喜欢分析电路的,为什么说16nm后要做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我们只能待在实验室发论文 不能出去实习

对分析能力很重要。应为16nm后,成本很高,很多SOC都不去16nm或者10nm了。事情就少了。试错成本太高,对工程师的要求也变高了。

2013年以后,IC行业还有多少公司是赚钱的?很多公司都要倒了吧,不死也掉一层皮,同质化恶性竞争的结局

招实习生ing

我也是,结果调几个管子都费劲,最后相当于是试出来的,没有系统性

还有国家的扶持呀


看书看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实战。
没有师兄带是比较难一些。
但是好在现在网络上的资料非常丰富,你可以下载一些博士/硕士的毕业论文,跟着对方的项目做一遍。
第一次做,不要把spec订的太高,太难。把环节走一遍,了解各个模块之间的制约关系,积累感觉,学会这个项目的思考模式,最为重要。

JAVA 欢迎您

如果导师没有芯片设计的项目,一定要去找公司实习。理论需要和实践结合起来,光看书能吸收的知识有限,需要看书/读paper与做电路(仿真+测试)交替进行。analog/RF的电路基本结构就那么多种,大部分几十年前就研究透了,随着时间的更新和演进非常少。但是,能理解清楚每个电路的tradeoff,能根据应用要求选择合适的电路结构,能通过cmos/SiGe/GaAs等不同工艺特性来挖掘电路的性能极限,这些是要求有很深的经验积累的。
广告,我们招收研二实习生,方向有SiGe的LNA/PA和cmos的transceiver。地点是成都高新区。有意者私信我。

谢谢,回答的很专业,有的一些资料用的都是比较老的一些工艺,比如 0.6um,而我现在用的都是65nm,感觉手工计算的和实际仿真差别还是挺大的

感谢你的耐心回答,关于先进的工艺和老的工艺之间的spice 模型越来越复杂,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手算的和仿真的差距更大了? 仿真的工作量更大了? 更加注重经验了?

见过不少analog/rf的工程师都走入了一个误区:花大量时间在仿真上,关掉仿真器就不知道干啥了。需要强调的是:电路是设计出来的,不是仿真出来的。
对于一个新的电路(新手可能是从教科书上看到的,有些经验的通常都是从jssc/isscc paper上看到的),我更愿意花大部分时间来理解其工作原理,尽量去掉电路中的多余辅助电路部分,把核心电路拎出来,让电路看起来尽量简单并反应核心工作原理,analog电路有时还需要把管子替换成Gm/ro/Cgs/Cgd等最简单的模型在稿子上推导。有了这些准备工作后,脑袋里面对这个电路是如何工作的/DC点需要怎么确定/每个节点上仿真波形大致是什么样子的就大致有个数了,然后才会在cadence中搭一个电路出来进行仿真(搭电路时也要尽量用analog库中的理想器件,因为影响电路性能的因素会很多,早期阶段要尽量简化以方便分析),观察仿真结果是否符合之前的分析和推导,如果不符合就找出原因来。至此,才算是基本理解了一个新的电路。下一步,才是使用某个工艺中的实际器件带入电路,添加辅助bias电路等等,仿真并理解哪些工艺特性或者寄生参数导致电路性能的变化。 做analog的,Paul Gray的analysis and design of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是本不错的参考书。做rf的,推荐Gilmore & Besser的 Practical Rf Circuit Design For Modern Wireless Systems。
对于ADC/PLL/Filter等相对复杂一点的“系统”,还需要matlab/verloga等建立理想模型来分析工作原理/传输函数,系统搞清楚了,后面才是搭电路实现的问题。
概念清晰和正确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把电路做的尽量简单而不是复杂(对所做的电路要有“尽在掌握之中”的感觉),最后才是工艺的问题(工艺往往是公司根据产品性能定位和成本结构来选取的,不是电路designer需要考虑的)
现在工艺的模型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准确,这带来的好处是design中的问题可以在仿真中准确复现出来,大大提高了流片一次成功的几率。我们离不开这些准确的复杂的工艺模型,但更离不开简化的方便分析的理想模型。

新手不会手算,老手基本不需要手算。手算是学习过程。

手算的过程是理解电路的过程,手算更多的意义在于指导设计的方向,让设计者少几次仿真迭代,不要沉溺于计算

手算需要算什么,我现在会算直流增益,单位增益带宽,3db带宽,共模输入,噪声,电压摆幅,还需要知道什么,比如一些外加偏置电路就不会设计,还有共模负反馈电路也弄不太懂

不是一定要学会所有手算,才去做电路。
差不多知道基本的关系,就可以做design了。
做的时候,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会体会到那些公式的意义了。
看书看得再好,绝大多数人,开始做电路的时候,都是稀里糊涂。
因为这个一般没有完全规范的流程。差不多就行。如果有很严格的流程,模拟设计早就自动化了。
所以,大胆的做,大胆的猜测,大胆的实验。一开始多run 仿真,找规律,找感觉。再回头品味公式。
来来回回,慢慢就上手了。



#18 和 #20都总结得很对,特别是#20,大胆的做,大胆的猜测,大胆的实验。一开始多run 仿真,找规律,找感觉。再回头品味公式。
来来回回,慢慢就上手了。
手算不是目的,目的是把一个电路提炼出最简单的desin 参数,去理解电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做一个两级放大器定一个增益指标,你不能仅仅让仿真器告诉你Gain是多大,而是要分解出来每一级gm是多大ro是多大,用了多大电流得到的gm1(这个电流只得到gm1是否合理?),最终Gain=gm1*ro1*gm2*ro2是不是仿真与参数分解是吻合的。即:需要做到仿真的数据你能够解释,对的要能解释这个数为什么是对的,错的也要解释哪里错了。长期下去,你才能做到,仿真一个结果,你能够解释结果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否符合你的控制。有的analog/rf工程师,往往是把仿真结果直接贴到report中,但仿真结果对还是错,是不是他想要的,不去想。
做电路就是,看书/paper,搭电路模型验证工作原理和关键的参数分解,反复验证理解仿真结果和推导的参数之间的关系。每一个参数都控制到位了,才能说你控制电路了。
有用的design公式不会超过2cm,1cm最好。paper上3cm长以上的公式我是不看的。

谢谢,多仿真,多思考

说的很详细,手算只能算个大概

趁早转互联网是正途。转完没听说后悔的,不转的后悔的人一堆一堆。

没有勇气转

你吃完后发现吃的是屎,你会奔走相告吗?

樓上勸說走互聯網,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
類比本來就是花一百,不 一定能得到一百的效益

666

虽然有些迷茫,但是也没有想过要转互联网

小编哪个学校的?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