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骗局与真相,德国为什么要挥刀自宫?
这两天能源圈比较火的话题,就是深圳某公司发表了一篇《光伏,也许一直都是一场骗局》,昨天,中国光伏协会就这个话题发表了《针对光伏行业不实言论的严正声明》,这个脸大的pia pia响。其实很多事情稍微有点常识,不需要专业知识,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光伏板还卖60多元一瓦的时候,电费成本确实占到成本的很大一部分,但是那是十几年前的事情,现在光伏组件已经掉到3块钱一瓦了,如果还是那么高的能耗,光伏企业估计要喝西北风了。
在电源圈,这样过一段时间,炒炒冷饭,把一些过时的话题拿出来炒炒,骗骗不明情况的吃瓜群众,这样的事情屡见不绝,例如电动汽车的换电方案,国网投了几十个亿做的换电方案已经失败是个铁案,到今天还是有人不断的为换电方式翻案。这些翻案,大部分是以失败告终,因为制约换电的技术条件和商业模式依然没有突破,香港富婆怀孕和尼日利亚骗局时至今日仍有人上当受骗,那是因为中国人太多,一部分人交了学费长了记性,还有新生代排队在交学费。 当然,纵观这些翻案,也有有机会成功的,就是爱迪生和特斯拉的直流供电和交流供电之争,随着电力电子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爱迪生的直流供电似乎有了翻盘的机会。
这两天又看到一篇文章,《为二氧化碳平反》,文章引经据典,中心思想是: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是1970年来自然科学史上最大的冤案,水蒸气才是最大的罪魁祸首;全球气候变暖是子虚乌有的事件,这是因为有些集团为了某一政治目的来操纵气候的想法。说白了,减排是发达国家为了限制发展中中国家设置的阴谋。
这样的论点,消沉了一段时间,重新拿出来,又有了市场。德国政府在2000年4月份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了新能源占德国全部能源消耗的比例最终要超过50%。这部法律的出台,导致德国能源巨头意昂集团的巨量亏损,,2014年,意昂集团在世界财富500强企业排名中名列第18位。对于很多德国人来说,意昂是该国最大的公用事业公司,曾经被视为稳定的象征。但如今,绿色转型,对于意昂以及德国其他大型电力公司而言,是一场艰难的蜕变。最终2015年意昂集团将业务一分为二,一个是传统能源业务,另一个是新能源业务,两家独立上市公司“各自为政”。传统能源业务包括其遍布欧洲特别是[url=]俄罗斯[/url]的核电站、火电厂、石油、天然气勘探生产项目以及能源交易业务。这些业务将从意昂剥离出来,作为新公司Uniper的业务打包上市。留在未来意昂的将是以风能和光伏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业务、配电网和配气网、电力和天然气销售,以及客户方案等业务。在再生能源法的推动下,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例屡创新高,德国在2016年5月15日第一次实现了全国电力需求87.6%由可再生能源供应。
2011年3月12日,德国政府宣布在三个月内关闭7座1980年以前投入运营的核电站。
2011年5月30日深夜,德国执政联盟就德国放弃核电时间表达成妥协。根据这一计划,德国将于2021年前彻底放弃核能发电,但其中3座核电站可能将在新能源无法满足用电需求的情况下“超期服役”一年。到2022年,德国将成为首个不再使用核能的主要工业国家。 其实,我们发现,在整个事件中,推动德国政府关闭自身本身核工业基础很强的核工业,并不是政府本身或者某一个别有用心的政治团体,而是德国的民众强烈的环保意识。
德国的汽车工业,一直是德国的国家标志和最大的GDP贡献产业,在国庆后,德国联邦参议院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 2030 年之后禁止销售燃油车,仅允许零排放汽车销售。这对于在发动机技术上有绝对优势的德国汽车企业来讲,是绝对的自费武功。未来的方向,无非是锂电驱动的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而在这两个技术的储备方面,德国汽车工业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优势,目前锂电的技术主要在中国、韩国和日本手上,而燃料电池,日本要领先很多。德国联邦参议院这是把自己的汽车工业推向绝路。
德国政府的这个决议,其实是由于今年 4 月签署的《巴黎协定》,签署国有 195 个,大家希望通过这份契约,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否则真不知道还有多少国家被淹没。按照《巴黎协定》中的内容,德国应在 2050 年前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 95%。如果说碳排放是发达国家骗局,德国为了这个骗局所付出的代价似乎太大了一些。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朋友到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朋友羡慕告诉中国人,我们40年生活没法啥变化,而中国是一年一个样。老代2004年第一次去德国,到现在12年了,德国人的吃穿住行和现在似乎没有啥变化。但是仔细去品味,发展发达国家的人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是sustainability,能源转型和碳排放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我们中国人用了不到100年,把山西的煤快挖空了,把中国的大陆架上的石油也挖的差不多了,把不该污染的河流和海域全部污染了,如果人类还要存活1000年,我们这代人在吃饱饭后要积点德,不要寅吃卯粮,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点资源,留点生存空间。
那些还在吵吵碳排放骗局的人,也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要再去忽悠大众。
代新社于10月11日9:27AM 今天去西安招聘,在西安的朋友们聚起来。
所以说:多读著作,少看新闻,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现在的新闻(尤其是我朝的),水分大于干货,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新闻中夹带着自己的主观判断,导致新闻失去了他原本的意图,翻看一下各大网站,各种奇葩文章层出不穷,最后都证明只是子虚乌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