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研发问答 > 硬件电路设计 > 电源设计讨论 > 无线供电电路制作与探讨

无线供电电路制作与探讨

时间:10-02 整理:3721RD 点击:

无线供电电路制作与探讨

近来,看人家搞旋转LED看得眼热,自己也打算搞一个玩耍玩耍。电路初步确定后在供电方式上却犯了难。目前,常用的供电方式有三种:⑴电池供电;⑵电刷送电;⑶无线供电。电池供电只适用于摇摇棒等短时间使用的装置,长时间运行的装置就不合适。比如能显示时间的旋转LED,每次电池用完,重换电池就够烦心了,换了电池还得重新调整日期、时间,那简直可以用“痛苦”二字来形容。第二种方式——电刷,可以工作任意长的时间(如果不停电的话)。不过,电刷总是有磨损的,业余条件下很难找到合适的高质量的电刷,可能还等不到供电局下达停电通知,电刷就先行罢工了;所以我再三考虑,决定用无线供电的方式,尽管无线供电方式要求的技术高一点,能量转换效率低一点,电磁波干扰大一点,那也只好将就一点了。

一个旋转LED究竟需要消耗多大的电能呢?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假设我们采用16个高亮度LED,工作时每个LED耗电10mA,单片机的自身耗电较少,暂且忽略不计,则电路所耗电流的最大值为160mA。电压取3.3V。所以总的功耗约0.5W。再考虑稳压电路的损耗,总功率取1W大概够了。下面我们就按这个要求设计电路。

首先找到有关资料,借鉴别人现成的经验,少走点弯路总是不错的。下面图1图2便是比较典型的线路:图1用普通三极管,图2用场效应管。我把这两个电路都试装了一遍。基本上能工作,但不怎么理想。

先说图1。图中X、C4、R3等元件原来的参数标在括号中。按原来参数装好后通电,几乎没有任何反应,只有断开接收部分的负载R5才看到LED发出预示着还有一线希望的微光。后来经过反复调整,改成括号外的数据,电路基本上能正常工作了。次级接收电路中的谐振电容C7很重要,原电路没有它,接收距离很短;加上谐振电容后传输距离大大增加。

实测发射方供电电压18V,电流I1=80mA;接收方接上负载R5后,输出电压为4V。电能传输效率为

这个效率显然是不够满意的。试验中还发现:不论接收线圈L2是否靠近发射线圈L1,VT2损耗的集电极电流都是80mA不变,这无疑是一个很严重的缺点!

我们再来看图2,看看场效应管能否胜任无线供电这份差事。

按图2搭好电路后接通电源,此时VT1的漏极电流I1仅20mA,将接收线圈L2靠近L1几乎没有什么反应,和图1一样,只有切断SW,断开负载电阻R5后,LED才刚刚发光。

用示波器观察VT1的输入、输出端的波形如图3。


从电压波形来看,失真是相当的大,而且波形的幅度很小。

首先设法增大栅极的波幅,这比较容易,把Vcc1从5V加大到7V!这时漏极电流也随之增到200mA。接收端加上负载R5后U1的电压仅有2V左右,相应的VT1的波形如图4。有没有负载同样不影响VT1漏极电流的大小。看来用场效应管还不如普通三极管!


加上负载后漏极电压波形有了较大改善,栅极电压波形却依然如故。

是不是本人手艺太差才导致这样的结果呢?我们不妨看原资料的实验数据。

据原资料称:按上述电路制作,当发射方的电流电压分别为15V和48mA时,可以给接收方的手机锂电池提供60mA的充电电流,考虑到锂电池的限流电阻还产生了部分压降,设接收端的总电压为5V。按此计算,该电路的输出功率和电能转换效率分别为0.3W和40%。效率勉强说得过去,功率似乎太小了,远远不能满足给旋转LED灯提供电源的要求。

功率和效率上不去的原因究竟何在呢?从图3和图4的波形上看,主要是因为功率管没有工作在开关状态。而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VMOS场效应管的栅极-源极间和漏极-源极间有着很大的极间电容。一般,CGS一般约几百至上千pF,CDS一般约几百pF。难怪我们看到的栅极电压波形的幅度减小,失真变大。

针对上述情况,我对电路作了相应的改动,见图5。

与图2相比,在VMOS场效应管的栅极前面增加了一对互补的射极跟随器,C3从1000p减小到180p,此外Vcc1也略作了调整,从5V增加到6V,其他元件变化不大。

通电后用示波器观察VT3的栅极电压和漏极电压波形,发现波形大为改善,见图6。


随着波形的改善,电路的工作效率也获得极大的提高。当不加任何负载时(L2远离L1),I1仅24mA;L2与L1紧耦合时,I1一下增加到300mA。同时负载电阻R5上获得了12V的电压,折合功率为2.8W!电能转换效率为:

这个结果,应该说是很满意了。2.8W的功率供给旋转LED灯使用已是绰绰有余,效率达到62.7%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L1和L2之间的距离拉开后功率和效率都会有些变化),只是还有点美中不足的是:L2和L1之间的距离对U2的影响极大,有时两者间的距离只稍须变动了一点点(不到1毫米),U2就从12V左右一下子跌到6~7V,也就是说U2的稳定性还有待提高。我估计是因为整个电路是装在面包板上的试验电路,元件引脚和连接导线都比较长,因此产生了寄生振荡而引起的,这要待重新设计印刷电路板才能见分晓。不过,稳定地输出11V左右的电压是不成问题的。

为了更适合于旋转LED灯的供电,缩小安装空间,我把线圈的外形从圆筒状改成了圆盘状,见图7。圆盘线圈的内径为7.2mm,外径为8.2mm,用Φ0.5左右的漆包线绕8匝。图5电路中的C4、C9的容量也分别改为5600pF和9100pF。

同时接收方的整流电路也用4只1N4148接成桥式整流。见图8。



线圈经改动后,无负载时VMOS管的静态电流小于30mA;最大输出功率增加到3.84W,相应的漏极电流为0.4A,效率下降到56%(最大功率时)。如果断开接收方的51欧负载,两线圈相隔150mm还能点亮LED灯。

接下来,我又试了不同工作频率对电路的影响。

换用1MHz的晶体,经调试后,同时将C4和C9分别换成1200pF和2400pF。无负载时,I1静态电流仅6mA。当L1与L2距离最近时,U2可达12V左右。适当拉开距离使U2为10V,这时对应的I1为0.2A,电能转换效率为66%。断开负载,两线圈相距200mm还能点燃LED。关于其他频率……嗯,我有点累了,以后有机会再继续实验吧。

最后,根据我的制作体会,给对此有兴趣的爱好者几点忠告:

1.  L1、L2一定要配上大小合适的谐振电容,谐振的好坏直接影响传输距离、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这项工作最好有示波器监视,避免谐振在高次谐波的频率上(参见图8)。谐振电容一定要用质量好的,要求电容器量稳定,耐压大于Vcc2的3倍以上。比如可以用绦纶电容,聚乙烯电容等。建议不要用瓷介电容。

2.  虽说传输能量时,波形不是很重要。但是失真太大就会使功率管工作在线性区,而非工作在开关状态,这样将使电能的转换效率大幅度下降。例如:图3、图4的波形就很差,工作在这种波形下,电路的效率一定是低下的。图9所示的波形就比较理想,这种波形表示功率管大部分时间工作在饱和区和截止区,过渡状态占用的时间很少,所以效率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3.  IC1(CD4069)的一个反相器用作晶振,剩余的5个反相器都并联起来,以增加带负载能力。

4.  CD4069的供电电源Vcc1最好能够调整,所以我采用LM317作为稳压。它的输入就用Vcc2(15~18V),输出根据需要调到5~7V。如果减小Vcc1时I1立马下降,那就说明Vcc1偏小;反之,如果增加Vcc1,I1不再增加,则说明Vcc1已经足够了。

5.  输出功率显然与Vcc2的大小有关,Vcc2的值越大,电流I1就越大,负载电阻R5所得到的功率也越大,但这些都受VMOS场效应管的功率和耐压的制约。

6.  无线供电电路的工作频率不可太高,频率越高对VMOS管的要求也就越高,目前高频特性满足这种要求的VMOS管还不容易找到。所以我们通常选择电路的工作频率为200kHz~1MHz为宜。

7.  频率越低,Vcc2的电压越高,就要求L1的电感量越大。所以当我们大幅度改变工作频率或工作电压时就得考虑改变L1的电感量来适应。

8.  场效应管和谐振电容的耐压至少要大于电源电压(Vcc2)的3倍以上,尤其是当Vcc2选得很高时,更得注意。

9.  输出功率最大时一般并不是效率最高,往往当两线圈相距3~5mm时效率可达到最大,这和实际使用的情况倒是比较吻合。

10.  如果和找到性能更好的器件,我倒很想提高工作频率。一来频率越高,辐射能力肯定越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线圈匝数也会相应减小,如果少到5匝以下,甚至只需2~3匝,那就可以把发射和接收线圈都做在PCB上,至少可以在接收端如此。如果能这样就太妙了。

暂且就想到这几点,余下的条条款款等各位来补充了。

学习学习

三段式”充电器

非常详细,学习一下

非常详细,学习

非常详细,学习一下

要是写出需要的元件就好了,这样照着电路图找元件
好麻烦。

要是写出需要的元件就好了,这样照着电路图找元件
好麻烦。

理论上说没问题。

谢谢

mark 分析的很透彻

对着电路图找元件,这可是学电子的基本功哦!
我们看到的资料大部分都不会给你列一张元件清单.

谢谢了

非常详细,学习一下

赞一个

我们之前有用示波器测过线圈供电竟然会有四个波?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