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研发问答 > 手机设计讨论 > 手机基带和硬件设计讨论 > 小白发帖:5G手机设计

小白发帖:5G手机设计

时间:10-02 整理:3721RD 点击:

5G手机设计

这是一个设计作业,做完了之后觉得不如请大家帮忙看看。图片也是用作课堂展示的。


5G时代的特点:更快,更宽,更多

1)        传输速率更高:传输速率提高 10~100 倍,用户体验速率 0.1~1 Gb/s,用户峰值速率可达10 Gb/s。

2)        时延更低:时延降低 5~10倍,达到毫秒量级。

3)        设备连接密度更大:连接设备密度提升10~100倍,达到每平方公里数百万个。

4)        流量密度更高:100~1 000倍提升,达到每平方公里每秒数十太比特。

5)        移动体验更高:移动性达到500 km/h以上,实现高铁环境下的良好用户体验。

6)        智能终端更多样:智能设备更加多样,快速地实现人与万物的互通互联。

支持5G关键技术:

1)       新型信号处理技术,如更先进的干扰消除信号处理技术、新型多载波技术、增强调制分集等。

2)       超密集网络和协同无线通信技术,如小基站的优化、分布式天线的协作传输、分层网络的异构协同、蜂窝/WLAN/传感器等不同接入技术的协同通信等。

3)       新型多天线技术,如有源天线阵列、三维波束赋型、大规模天线等等。

4)       新的频谱使用方式,如TDD/FDD的融合使用、实现频谱共享的认知无线电技术等。

5)        高频段的使用,如6GHz以上高频段通信技术等。

综合以上标准以及应用的环境,未来手机可能以下趋势:分而治之,万物互联。

分而治之——模块分离:

1)        由于5G带宽可以提供极为高速、稳定的网络,因此当前在手机设备上已经逐渐应用的“云盘”可以进一步扩展为“云端”,来逐步接管当前手机不可或缺的存储与计算功能,即将计算存储与控制逐步分离。

2)        5G网络向超高频、甚高频发展,对于接入网络的通信设备而言,一部分带宽是不会被经常使用的,因此这一部分带宽完全可以与其他智能设备进行连接,实现带宽的充分利用,形成“树型”网络。这样可以实现手机的控制与外设逐步分离。


万物互联——功能融合:

“万物互联”的趋势已经在近些年开始显现,各种智能穿戴设备、只能家具、智能汽车等让人眼花缭乱。在此我们所提出的万物互联是指在将一切智能设备纳入5G网络框架中,这意味着一台手机的外设部分不仅仅是一个类似于ipad的屏幕,而是可以有多种形态。

示意图:

                              

设想图(以现有产品代替)

移动外设


可穿戴内核


设计优势:

1)        充分利用5G网络带宽大、频率高、速度快的特点。

2)        将内核与决定手机大小的主要因素屏幕分离,有利于手机本体的微型化、便携化,甚至在未来与生物技术、神经科学结合将手机植入人体。

3)        手机模块分离,将原本的手机与其他外设平等视之,有利于打破不同智能电子产品之间的壁垒,实现在5G时代“万物互联”的愿望。

4)        最后还有一点,这样的手机进行更新换代时候,只需根据需要更换三个部分之中的某一部分,例如像要大屏就更换外设,想要更快的处理就在云端购买更快的CPU等。

这个设想我们根据未来手机所处环境以及用途来做出的推测和设计。而具体到即将到来2020年,针对一些人口中的“5G元年”,我们可以得到一部什么样的手机呢?

我们所设计的、在可预见的2020年5G时代的手机,应当是建立在已有的科技基础以及5G网络已经全面覆盖的前提下。

1)        “云端”的初步使用。在已有各类“网盘”、“快盘”、“云盘”的基础上做出发展,不仅将一些图片视频等文件存于云端,而且将一些需要联网软件部分信息同样储存在云端,极大的节约手机空间。

2)        屏幕分辨率增高,达到视觉分辨率,增加对超高清视频的软硬件支持。

3)        输入输出分离,具备投影键盘。

4)        高清医学影像、声音、视频、体征信息等交互协同,远程处理。

5)        外形上采用无孔设计进行初步模块分离。依靠远程充电技术消除充电口,依靠蓝牙(WIFI)耳机消除耳机口与收音口。手机可知作为全封闭结构,方便实现三防,同时抗击打能力增强。

6)        将原有的蓝牙功能进行拓展,充分利用带宽中非高频部分来与其他职能设备进行互联,达到智能设备的初步互联一体化。


写得太好了

很有创意。

这是物联网的论文吧

关键是老师一问细节我觉得就跪了

谢谢,脑洞大开的想

不算吧,是微电的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